历史沿革

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1年,下设英语系、日语系、公共外语教学中心和语言实践中心。学院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采取一专多能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,着眼行业需求,以培养“宽口径、厚基础、强能力、高素质”的“外语+行业需求”(外语+)人才为目标,主动对接吉林省“一主六双”高质量发展战略及“464”格局建设,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,特别是为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培养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、扎实的语言基础、较强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。2019年被批准为吉林省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院系;2020年被授予吉林市三八红旗单位、2023年被授予“吉林省三八红旗集体”称号;2021年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并于202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。

师生规模

外国语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00人(不含入伍及休学9人),其中本科生440人、研究生60人。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,其中专任教师85人,高级、副高级职称比例为52.94%,硕士、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4.1%,教师普遍具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,聘请外籍教师近60人次。拥有吉林省高层次E类人才2人,吉林省翻译专家人才5人,吉林省教学新秀1人,校级教学名师、教学新秀、教学骨干8人。

学科专业

学院现有英语和日语两个本科专业,建有翻译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。英语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校级特色专业、品牌专业、特色高水平专业和课程思政示范专业,在吉林省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高校第九名(共37所高校);日语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。学院建有省级优秀课及精品课4门、校级一流课1门、优秀课5门、学科育人示范课3门、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、在线开放课程3门,拥有优秀教学团队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6个。

办学条件

学院为人才培养创建优秀环境,不断打造新型育人平台。学院拥有计算机辅助翻译(CAT)实践与研究中心1个、现代化语言实验室和语言实训室14个、拥有同声传译系统、交替传译系统、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、外语学习与管理系统、外语口语测试系统、外语测试广播系统等,能够实现大学英语四、六级口语等大型外语在线测试。有外文藏书万余册,并配有大量的多媒体及在线教学资源。

发展成就

党建引领航向,思政铸魂育人。学院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以高水平思政工作实现高水准育人,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。在学院“三全育人”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中实施人才培养STS(科学、技术、社会)教育模式,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,构建十大育人体系,打造2个特色育人品牌,构建3个网络思政育人平台,创建4个模块课程,实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5个融合。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获奖44人。学生获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国家二等奖,“节约能源 绿色用电”可再生能源利用知识竞赛全国初赛一等奖,2021年特殊儿童关爱竞答活动省级三等奖,2021年优辰杯大学生公益助残挑战赛省级二、三等奖,“防灾减灾科普先行”2021年大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省级一等奖,2021年特殊儿童关爱竞答活动省级二等奖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、抗击新冠疫情、吉林马拉松、东北亚博览会中贡献力量。

教育成果丰硕,教学成效显著。学院始终将本科教育教学作为基础工程,夯实根基,涵养优势。获批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、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、品牌专业、特色专业,建有省校两级优秀课、精品课、示范课、在线开放课程18门,优秀教学示范团队6个;拥有吉林省高层次E类人才2人,吉林省翻译专家人才智库专家5人,省校两级教学名师、教学新秀、教学骨干9人次;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,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;吉林省高教学会第17届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;近三年教师参加授课大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47人次;学生参加学科竞赛、科创项目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51人次。近三年学生平均就业率为86.2%。

重视实践育人,提升培养质量。构建“一主线五层级多平台”的实践教学体系,利用多个线上线下实践教学平台科学安排实践教学活动。学院师生共建的语言与思政实践平台——外语微易学以校本特色微课和学生实践为主体,自2015年创建以来,累计播出师生原创微课2700余期,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。学院积极推动与企事业单位的协同育人机制,与阿里巴巴(国际站)、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市江北支行、宁波市凯洲实业有限公司、凯洲皇冠假日酒店、北京猿辅导线上学科培训学校、简柏特(大连)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立了3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;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带薪实习机会,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、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,大幅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周期,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。

2024年7月更新)